中國: 先進製造新時代

中國創業文化盛行,終端市場龐大,而且供應鏈穩 健,成為推動當地製造業發展的獨特元素。此外,中 國政府擁有堅定決心,我們因而感到樂觀,相信不少 內地企業可望在多個領域成為未來環球翹楚。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及中美地緣政局更趨緊張的情況下,中國在2020年10月舉行的上呼籲促進本土製造業發展。疫情大流行初期對環球供應鏈造成重大衝擊,令人質疑已發展和新興國家是否需要將生產設施設遷移至較鄰近本國的地點。當時,特朗普政府成功阻截大部份,興建5G電訊網絡所需的專用半導體晶片和設備的渠道,打擊中國在5G方面的雄心壯志。

有利中國發展的環境

隨著中國致力促進當地製造業發展,許多因素使其穩佔優勢。綜觀全球各地,只有少數國家推出新發明。雖然日本和美國在環球專利申請的佔比依然最大,分別為26%及19%,但中國已從2005年接近0%升至2018年的10%,與德國看齊1

與此同時,從看待創業風險的態度來看,中國的創業文化十分盛行。見圖1。過去表現反映創業文化盛行與其他國家的初創公司、獨角獸企業及科技中心成立存在密切關係。

圖1. 個別國家創業風險態度的發展趨勢(2008年至2020年)

china-advancing-manufacturing-for-a-new-era-Fig1-CN

中國擁有龐大的終端市場(有助降低單位成本),供應鏈生態系統穩健,而且基建發展相對完善,因此亦從中受惠。圖2顯示中國製造業的獨特之處:與低成本的新興國家相比,中國可提供較佳技術,同時也是相對於已發展國家的較低成本選擇。

圖2. 環球貿易專業化系數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china-advancing-manufacturing-for-a-new-era-Fig1-CN

中國能夠在疫情期間擴大出口市場份額,反映中國供應鏈具抗逆力。在2020年4月,中國佔環球出口的17.2%2。據報在全球對中國醫療設備和科技產品的需求推動下,中國截至2020年7月止七個月所佔的出口份額已創下歷史新高3。在2020年全年,中國出口按年增長3.6%,貿易盈餘達五年高位(5,850億美元)。此外,市場廣泛認同中國智能手機和電訊設備業具有競爭優勢,這或會為更多行業奠下基礎,以提升競爭力。在工廠自動化供應鏈方面,個別工業公司近期表示中國目前出現工廠自動化升級週期,在某程度上源於進口替代加快及電動車平台增加4

Thanks for subscribing!

Follow us :

工業革命4.0

目前正值第四次工業革命,因此中國當局如有意提升當地製造業產量的價值和質素,現時或者是最適合不過的時機。

面對不同的工業革命,各個經濟體總有興衰榮枯的 時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鄉村和農業社會使用 蒸汽和水力實現機械化生產,從而轉型為工業和城 市經濟模式。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各國利用電力進 行大規模生產。在1960至1970年代,日本和德國把 輕工業、紡織業和其他需要大量勞工的加工業轉移 至亞洲四小龍(香港、南韓、新加坡和台灣)及個別 拉丁美洲國家。 及至1980年代,歐洲、美國和日本 等已發展國家,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包括亞 洲四小龍)把勞工密集和低技術行業遷往中國等發 展中國家。其後,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

過去十年,中國人口紅利減少、工資上漲及徵收反傾銷稅,導致紡織、電子、輪胎及其他加工貿易業轉移至越南、印度、泰國、柬埔寨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第四次工業革命在人工智能、機械人、物聯網、3D打印及量子運算方面帶來技術突破。我們相信中國能夠憑藉這些創新和新興科技,提升當地製造業的質素和競爭力。

新「中國製造」

在2020年,中國政府提供補貼、稅務優惠及定向信貸支持,以協助汽車、新能源汽車、5G、集成電路、醫療服務/設備及潔淨能源領域。舉例說,當局向晶片相關企業提供超過1,000億美元的補貼。中國頂尖大學亦為其工程學系課程進行升級。

於2020年3月,中國政府將新能源汽車(混能車和電動車)的稅務優惠和補貼再延長兩年。此外,中國國家能源局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國家發改委)在2020年承諾向業界投放逾3,600億美元的資金,用作開發可再生能源及創造1,300萬個職位。

綜觀醫療儀器業,企業、研究組織、大學與醫療機構之間亦不斷加強合作,從而提升創新實力,縮短研發過程,並加快創新醫療儀器的工業化發展。方面,業內三大本土參與者已佔中國透明質酸皮下填充物市場的42.4%。

預料國家、省級和地方政府將進一步擴大政策支持,並鼓勵主要行業增加研發開支。我們繼續在新能源、工業自動化、建造機器、醫療儀器、汽車和家電領域物色機遇,並對不少中國企業有望成為未來環球翹楚感到樂觀。

這是瀚亞投資2021年亞洲專家系列六篇文章的第三篇。在這個聚焦中國的新系列中,我們的投資團隊探討和分析中國推行「十四五規劃」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請按此參閲本公司亞洲專家系列的其他文章。

資料來源:瀚亞投資(新加坡)有限公司:

本文件由瀚亞投資(香港)有限公司(「瀚亞投資香港」)編制,僅供數據參考。未經事先書面同意,不得翻印、刊發、傳閱、復制 或分派本文件全部或部份予其它任何人士。本文件並不構成任何證券之認購、買入或沽售的要約或建議。投資者未獨立核實本文件 內容前,不應採取行動。本文件所載任何意見或估算資料可能作出變更,恕不另行通告。本文件所載資料並未就任何人士的特定投 資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要作出考慮;因此,亦不會就任何收件人士或任何類別人士,基於本文件資料或估算意見所引致的直接 或間接損失作出任何擔保或賠償。過往表現,對經濟、證券市場或市場經濟走勢的預測、推斷、或估算,未必代表任何瀚亞投資香 港或瀚亞投資基金將來或有可能達致的表現。投資的價值及其收益,可跌亦可升。投資涉及風險,投資者或無法取回最初投資之金 額。瀚亞投資香港是英國Prudential plc. 的全資附屬公司。瀚亞投資香港和Prudential plc. 與一家主要在美國營運的Prudential Financial, Inc., 沒有任何關係。本文件由瀚亞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刊發,並未經香港證監會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