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7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人行)宣布,自7月15日起,全部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降低0.5厘。此舉減少銀行須存於央行的準備金金額,而實際上亦為經濟體系釋入1,540億美元。
就在此次降準前僅兩日,中國國務院呼籲各部門加強支持實體經濟及中小企,而降準令人憂慮中國經濟放緩速度或快於預期,但同時部分投資者因而預料中國自此將步入寬鬆周期。
我們認為,此次降準有三個啓示。
1. 國務院與人行的政策重點及職責有異
過往,國務院不會於人行每次定息前要求降準,而人行亦未必依循國務院建議,因為國務院關注經濟狀況,而人行則較重視貨幣政策的啓示作用及對整體市場流動資金的影響。有鑑於此,自2011年以來過去15次降準中,國務院先下指示而人行隨後依循的僅有六次。
舉例而言,鑑於中國因新冠肺炎而陷入經濟放緩,人行於2020年3月降準兩次,在情況嚴峻之時為銀行體系注入流動資金,及至6月,雖然國務院敦促人行減息,但人行認為當時流動資金充裕,因此未有再度降準。
就最近一次降準而言,人行提出的理據為人民幣4千億元中期借貸便利定於7月到期,而且7月中下旬為納稅高峰期,銀行體系流動資金將會減少而出現缺口,因此須加防備。若剔除上述因素,銀行體系流動資金其實一直頗為穩定。
2. 金融狀況維持寬鬆
投資者一直憂慮中國信貸狀況於2021年上半年收緊將有礙經濟增長。於2021年4月,社會融資總規模放緩,新融資增幅(信貸脈衝)收窄,是自2019年8月以來首次。(圖一)
I新冠肺炎爆發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偏離建造業等信貸水平高的行業,而轉向信貸水平較低的新經濟行業,或令經濟與信貸增長的關聯性減弱。於2021年上半年,中國服務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55.7%1。此外,政府用以抑制房地產行業過度借貸的三條紅線政策,促使房地產企業採取較審慎的買地策略,並改為以預售活動獲取資金。以上各項均有助減慢經濟體系中的信貸增長。中國十年期政府債券孳息率繼2月升至3.2%高位後,現已回落至約3%,三個月銀行同業拆息亦自近期2020年11月的高峰下滑,有助維持金融狀況寬鬆。(圖二)
3. 中國復甦減慢,但仍穩步向前
中國經濟於第二季按年增長7.9%,與2019年比,季內年均增長率為5.5%,高於首季的5.0%。
雖然已發展市場及其他新興市場疫症一浪接一浪,但中國出口額一直優於預期,6月份主要經濟指標亦幾乎全部好轉。值得注意的是,按平均增幅計,受惠於製造業加強投資(由5月份的3.7%按年升至6.0%),固定資產投資與2019年相比按年升6.0%,而樓市交投穩健,零售銷售由5月份的4.5%按年微升至4.9%(若不計汽車,則為5.8%)。經濟第二季仍穩步增長,人行降準似無理據,令投資者憂慮中國經濟「潛藏風險」。
投資者應留意此後數月的經濟數據,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即將舉行的會議對中國下半年經濟前景、政策釐定有何啓示。不少投資者將人行降準解讀為防範中國經濟放緩加劇之舉,因此中國A股市場短期或會持續波動。
我們認為,中國A股市場年初至今表現落後,為長線投資者帶來良機,而其表現亦應全盤而論,A股過去兩年已升90.5%2。由於經濟復甦且無風險利率偏低,滬深300指數現時12個月遠期市盈率為12倍,較歷來平均值高出一個標準差。我們繼續物色將受惠於中國結構趨勢的企業,該等趨勢包括中國消費升級、科技復元力加強、人口老化及過渡至淨零排放。